詳細 書目 |
片 名 |
演 出 事 項 |
內 容 說 明 |
播 放 |
 | 福爾摩沙 v.4,兩個夏天 | 戴立忍導演 | 小男孩站在教室裡朗讀著自己的作文──關於某一次舉家出遊的愉快回憶,蟬叫得令人發狂,這是個沈悶的夏天。教室外成人的腳步聲敲碎了這一切,小夏看見窗外汽車玻璃刺目的反光,教室門口簇擁著警察,老師、校長的臉變得越發清楚,老師刻意柔聲叫她:「小夏!」一拳狠狠擊倒那個偷她錢包的敗類,小夏匆忙趕去上那個總是遲到的班,用一堆爛理由向店長搪塞。她對這一切厭煩透了,只想不停的打電玩。她希望能有一種武器對著那些令人煩悶的人發射,讓他們一個個應聲倒地,也希望騎上她的機車,在城市的上空飛翔...。榮獲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、台北電影節市民影展專業類競賽首獎等 |  |
 | 福爾摩沙 v.3,夢幻部落 | 鄭文堂、鄭靜芬導演 | 因工作殘廢的泰雅族中年瓦旦宿醉未醒,朦朧中,他看到郵差天使丟給他一封信,提到他十年前遺失的皮夾。這件事讓他在每一次酒後,總要帶著迷濛的眼神望向遠方,回憶年輕時的夢想。他決定到都市去找回他失落的皮夾與他的小米田之夢。瓦旦回到十年前曾經待過的工地,取回當年因受傷而遺落的皮夾,皮夾裡除了當日的薪水外,還有他和舊情人里夢的合照。瓦旦決心追尋里夢的下落,得知她曾經和平地舊書店老闆在一起,但最後卻帶著孩子,像離開他一般離開了舊書店老闆...。榮獲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最佳影片、金馬獎最佳影片等。 |  |
 | 福爾摩沙 v.2,明信片 | 鄭文堂導演 | 在一個沒有陽光的清晨,排灣族青年阿馬克在海邊看見了小麗,他聽見海浪帶來家鄉女孩的歌聲,他相信這是祖先的安排。阿馬克就像小麗所收集的明信片,風景只是表面,背後總是寫著一些故事。榮獲台北電影節台北特別獎、金穗獎最佳劇情片等。 |  |
 | 福爾摩沙 v.1,風中的小米田 | 鄭文堂導演 | 一所山上部落的小學,一個原住民小米田的功課,讓五年級的八度展開尋找小米田的探險行程。在課堂上聽老師提到小米跟原住民的故事後,八度突然舉手發問,小米是什麼?這個雞婆的問題,讓老師出了一個找出小米真正樣子的家庭作業。兩天的假期泡湯了,班上的同學沒有好臉色的抱怨、恥笑八度。為了不讓喜歡的老師失望,八度回家問大人,小米田在哪裡?大人都說,早就沒有小米田了,還罵老師無聊。發了瘋要找到小米田的八度跟最要好的朋友伊萬決定自己去找。他們去問打獵的族人,按著獵人的指示往深山裡找,結果兩人竟然大打出手。星期一,要交作業了,八度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學校去......。榮獲第40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獎、行政院新聞局第26屆獎勵優良創作最佳記錄短片獎等。 |  |
 | 1983-1986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:青春叛逃事件簿 v.4,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| 侯孝賢(Hou, Hsiao-Hsein)導演 | 1983-1986年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回顧 |  |
 | 1983-1986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:青春叛逃事件簿 v.3,童年往事 A Time to Live, a Time to Die | 侯孝賢(Hou, Hsiao-Hsein)導演 | 1983-1986年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回顧 |  |
 | 1983-1986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:青春叛逃事件簿 v.2,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‘s | 侯孝賢(Hou, Hsiao-Hsein)導演 | 1983-1986年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回顧 |  |
 | 1983-1986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:青春叛逃事件簿 v.1,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| 侯孝賢(Hou, Hsiao-Hsein)導演 | 1983-1986年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回顧 |  |
 | 電影大師李行經典電影收藏合輯 v.6,原鄉人 | 李行導演 | 李行年輕時即對戲劇極為著迷,在就讀蘇州國立社會育教學院藝術教育系戲劇組時,便參與過曹禺名劇雷雨的排練。1954年,任自立晚報文教影劇記者,期間仍積極參與電影的演出。1958年,與張方霞、田豐聯合執導台聯影業公司的台語片王哥柳哥遊臺灣,為其第一次執導演筒,此片轟動一時,帶動了台語片的喜劇風潮。1958-1962年,李行拍攝了多部台語片,直至1963年的國語片街頭巷尾,結束了李行的台語片時期,開始了他導演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...... |  |
 | 電影大師李行經典電影收藏合輯 v.5,吾土吾民 | 李行導演 | 李行年輕時即對戲劇極為著迷,在就讀蘇州國立社會育教學院藝術教育系戲劇組時,便參與過曹禺名劇雷雨的排練。1954年,任自立晚報文教影劇記者,期間仍積極參與電影的演出。1958年,與張方霞、田豐聯合執導台聯影業公司的台語片王哥柳哥遊臺灣,為其第一次執導演筒,此片轟動一時,帶動了台語片的喜劇風潮。1958-1962年,李行拍攝了多部台語片,直至1963年的國語片街頭巷尾,結束了李行的台語片時期,開始了他導演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...... |  |